您所处的位置  首页  > 媒体南工  >  正文

南工程有个卖报小组,坚持卖报15年

赚到的钱全部用于济困助学

“来一份金陵晚报!”在南京工程学院北区广场,你常常能听到这样的声音。“济困助学小组卖报亭”已经成为这里一道独特的风景了。每天上午10点,身着黄马甲的2名卖报人在广场上显得格外耀眼。而在广场综合楼一楼的一家小门面里,3名同样服饰的人也在紧张地忙碌着。他们不是商人,他们是学生。同样是做买卖,他们与商人唯一的区别就是,赚到的钱没有一分进了自己的口袋。这些微薄的利润,全部用于捐助贫困学生和重大灾难捐款。15年来,这个组织已经捐助了百余名贫困学子,累计捐款20余万元,捐物1300余件。尽管卖的东西已经五花八门,但人们还是习惯地称呼他们为“卖报小组”。

贫困生创建助困小组

15年前,南京工程学院96级贫困学生陈可向团委提出,要通过勤工俭学资助失学孩子。当时学校考虑到陈可的家庭情况,拒绝了他。没过多久,陈可又向学校提出申请,还是被拒绝。直到第三次,学校终于被这个孩子的决心打动,答应了他。

谁也没有想到,陈可勤工俭学的方式竟然是卖报纸。在获得学校的同意之后,陈可又跑遍了县市容委、县委宣传部等部门,在县长的支持下理顺了所有关系。

1997年3月15日,陈可带着班上几十位同学第一次走上街头,一天之内卖掉2000份报纸,赚了200元钱。也就是在这一天,卖报小组成立了。当年,小组捐助了6位贫困生2752.8元——按照1份报纸1毛钱的利润,这些钱需要卖27528份报纸。

谁都不明白陈可为什么会想到去卖报挣钱资助贫困学生,也许正像他自己说的,“我品尝过贫穷的滋味”。虽然受到过不少的阻力、非议,但陈可却一直坚持做下去,他说:“我也知道卖报纸的钱只是杯水车薪,但是这种做法让我感觉到一种精神的存在,我只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感觉到这种精神的存在,能让更多的孩子得到帮助。”

当年被资助者6年后加入

最早的6名被资助人中,有一个来自陕西洋县的贫困生叫王金全。1997年才初一的他,已经三次辍学。六年级那年暑假,他跟村里大人来到西安,谎报年龄在工地当起了小工,每天工作12小时才挣7元钱。也就是在这里挣到的300元钱,支撑王金全读完了初一。然而转眼初一就要结束了,按学校规定,初二的学费必须在初一的期末交纳,连打工筹钱都来不及的王金全彻底绝望了,他连期末考试都没有参加。

就在收拾好行李,准备进城务工的时候,一封夹着100元钱的来自南京工程学院的信挽留住了他。“信是陈可写的,他说他知道穷孩子读不起书的痛苦,还说愿意一直帮我读到毕业。”王金全回忆道。陈可的信和之后两年的资助,支撑王金全读完了初中。当得知陈可是通过卖报来资助自己时,王金全就发誓一定要考进南京工程学院。

2003年9月,王金全如愿以偿。在接受卖报小组资助6年后,他也加入了卖报小组。“那100元钱是我人生最大的一笔债,它改变了我的命运,更让我对人生充满希望。我希望能用一辈子来还这笔爱心债,我要和陈可一起为更多读不起书的孩子挣学费。”抱着这样的信念,王金全在卖报小组3年,与组员们一起资助了30多位曾经像他一样窘迫的失学儿童。

准备成立一个基金会

在南京工程学院团委的统一领导下,卖报小组一直坚持着这项公益事业。1997年,学校为小组专门建立了一个报亭,组员们再也不用窝在花坛边分报卖报了。去年,学校又免费给他们一个16平方米的门面,开起了文具店,里面的货架、网络以及POS机和部分商品都是学校团委提供的。

“两边生意都很好,我们现有14名捐助对象,每月捐助近4000元。”第11任组长蒋程帅告诉记者,“我们还打算在卖报小组的基础上,成立南京工程学院星火基金会,号召身边的大学生都加入到公益创业的行列中来。如果它正式成立,将是全国第一个由大学生组织管理、民政部门注册的基金会。”

校学工处副处长陈志忠表示,学校一直很重视公益创业,把它作为一种校园文化,作为一种精神在传承。“我们很多同学的公司都有公益项目,比如人文系王海洋同学创办的指路教育,不但给贫困学生减免学费,还定期组织支教。”

不过,成立基金会也遇到不小的阻力。由于成员流动性太大,基金会不可能有固定的学生法人,而以非学生作为法人,又违背了学生公益创业的初衷;200万的启动资金也是一大难题。目前,在学校的支持下,小组成员正着手扩大经营范围,多开展活动,努力克服资金和制度瓶颈。(金陵晚报记者 宋健)

相关链接:http://jlwb.njnews.cn/html/2012-03/15/content_1187793.htm

来源:金陵晚报

学校地址:南京市江宁区弘景大道1号 | 邮编:211167

版权所有?南京工程学院
苏ICP备05007116号-1    苏公网安备 360直播,360足球直播